第(1/3)页 照例,方正国和林凤准备了丰盛的晚餐。 家里这套别墅虽然比不上申城的君庭,但也足够宽大。 餐厅就能直接坐下这二三十人。 该说不说的,在老方家富裕起来的这两年里,茅坝的年味都浓郁了许多。 在方歆还没出生的上世纪那几年,茅坝年味儿很浓,反正大家都穷,各家老人也多。 还有一些拜年的规矩,方年都记得自己磕过头拜年。 新世纪初,首先是周边煤矿忽然被管制取缔,一多半青壮年没了活,然后老一辈接连去世。 其中就有方年的爷爷,方俊华的爷爷等一众年过六十五的老人。 再加上贫困以及外出务工,年味一下就淡了。 不像方年童年那样,从小年前开始,一直到元宵才结束过年。 这两年因为方年家里富裕了,也不吝啬招待规格,有了人气,再加上吃吃喝喝,年味一下就浓郁起来。 “……” 丰盛的晚餐过后,长辈们摆起桌子嗑着瓜子打着牌在唠几句收成。 基本上是以方正国为首。 茅坝这边九成九的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壮劳动力能有活干,全仰仗方正国。 甚至包括向阳的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。 有方年在背后出力,又有朱建斌以及桐凤当康公益基金工作人员在,方正国不缺活干。 起码未来五年内是不缺。 五年以后…… 时代早就变了,可以不用只卖苦力。 “……” 年轻一辈也张罗着摆起了牌桌。 方年本欲成为看客,但拗不过大家的盛情,得姓一回送。 “……” 上了牌桌子,话题很快就聊开了。 方枚作为茅坝年轻一辈年纪最大的那个,多少还是会关心些不一样的事情。 心思并没太放在牌局上。 不露声色的提出了问题:“方年,你在复旦上大学,见多识广,跟我们说说看未来做什么比较有前途?” “听说讲,叔叔去做包工头也是你去年提议的。” “……” 方年还没开口,方俊华先接过了话头:“去年讲是要去培训机构学软件或者网络。” “你去了吗?”方凌飞插了句嘴——他是看客,从小就不喜欢打牌。 方俊华随意道:“没去,我哪有那个闲钱,现在打工也不错了? 一个月两千多快三千。” “怎么不去呢?” “我本来就不喜欢读书? 你们晓得哒,现在怎么可能读的进。” “……” “我是想存两年钱再看看能不能开个小店子。” “……” 说半天? 方枚才发现方年没吱声:“方年? 我是问你呢,讲一讲咩? 毕竟你可是茅坝万年不出的大学生。” “枚姐你太看得起我了,未来前途这种事情怎么说得准。”方年无奈道。 “顶多都是看网上讨论的比较多? 随便说两句。” “比如说现在城市里都比较喜欢用淘宝、淘宝商城? 开个网店应该还行。” “……” “当然,我也是随便一说。” “另外一个,看网络新闻经常讲移动互联网时代,讲智能机? 估计大方向上都是围绕这个领域发展。” “但是具体到我们自己能做什么? 就是很细节的事情了。” “比如俊华,他现在就是觉得在电子厂工作还行,甚至不一定比大学生工资低,存两年钱开个店子也是一条有可能的路; 不过具体来讲,现在网购对实体店铺的冲击蛮大? 怕是不太好做。” “真要想开店的话,建议卖暂时没办法通过网购的东西? 比如熟食、生鲜。” “……” “当然,还是那句话? 我就是随口一说,都是从网上看到的。” 方年笼统的讲了讲? 也具体举了例子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? 接下来大面积受到冲击的就是实体经济。 就算没跟马杰克坐在一起聊过? 方年也知道马杰克的野心。 更何况方年跟马杰克坐在一张桌子上吃过饭。 马杰克简单提过,预计2010年的营收在50亿左右,但他的想法是未来5年内做到1000亿。 整体营收的扩大,势必会对实体小店铺造成冲击。 这个时候选择小成本经营类,多数不好做,光是一个租金成本就很难受…… 不过方年并不指望在座这么些年轻人能听进去。 比如方俊华,他心底里是不太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。 去年方年就提到了去培训机构深造一下,从他的语气里就能听出来完全不当回事。 其实有个道理很简单。 工厂3000块基本有手就行,公司2000块就不太容易。 两个不同工作的发展机会、前景、见识面是显而易见的完全不同。 方枚却比较认真:“按照你的意思是,未来有前途的行业都围绕着手机网络来挣钱。” 第(1/3)页